自2013年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来,包装印刷行业VOCs控制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全行业关注和改进,关注薄弱环节
源头替代
目前,污染程度最高的凹版印刷缺乏成熟的源头替代技术和产品,推广速度较慢。市场上广泛推广的技术和产品包括EB、UV凹印和水性油墨。EB和UV凹印都需要更换打印设备,一次性投资大,UV打印涉及光引发剂等问题,目前推广相对较慢;水性油墨已在部分企业和部分产品中得到应用,但由于印刷效果、设备改造、印版改造、工人操作、后续处理等问题,推广速度较慢
过程控制
VOCs排放的过程控制仍需细化和完善。目前,包装印刷企业的VOCs无组织废气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车间内污染物浓度高,气味重。由于生产过程中有许多污染节点,如印刷、配制、油墨混合粘合、油墨供应、稀释、清洗、危险废物贮存等,会产生污染物,在处理过程中容易被不完全覆盖。一些采用“减风浓缩+燃烧”的企业存在烘箱缺乏自动控制、无法保证负压、烘箱及管道泄漏、无组织风量小等问题,会导致车间污染物浓度增加。废气收集、配风、供排风系统的设计专业性很强,但目前大多数印刷企业的集气设施设计不合理、不科学,导致回收效率低。此外,一些企业对无组织的控制措施不够重视或管理不到位,也导致控制效果不佳
末端处理
对于小微企业和低浓度VOCs废气处理,缺乏经济高效的末端处理技术。RTO、溶剂回收等高效VOCs处理工艺经济成本高,对小微企业技术适用性差;对于低浓度废气的处理,如调漆间、印刷车间、复合车间等,经济成本高,能耗高,去除效率普遍较低。难以达到“当废气中NMHC初始排放率为≥3kgh(重点区域≥2kgh)时,应配置VOCs处理设施,处理效率不低于80%”要求
环境保护管理
面对频繁发布的政策和标准,企业很难全面、准确地理解和实施。目前,环境保护管理的力度和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环境保护政策对企业生产和利益的影响大大增加,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企业原有的环保管理体系和水平越来越难以满足相关需求
2017年三个层面做出积极回应
政策层面
《十三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计划》指出,要进一步推进包装印刷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推广使用低(无)挥发性有机物含量的绿色原辅材料、生产工艺和设备;2018年,《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指出,重点领域禁止建设、生产和使用溶剂型涂料、油墨、粘合剂等VOCs含量高的项目;2019年,《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综合治理方案》重点推进塑料软包装印刷、铁皮印刷制罐等VOCs的治理,积极推广使用VOCs含量低(no)的原辅材料和环保技术替代;《2020年VOC控制规划》指出,坚持资源节约与风险防控相协调,大力推进低(非)VOC原辅材料的生产和替代,全面加强无组织排放控制,加强精细化管理,提高企业综合效益。。。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促进了包装印刷行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控制的不断深化和完善,但在政策层面上,对来源替代存在一些限制。上游制造商应严格控制油墨和辅助材料的质量,如油墨和粘合剂的生产。对于下游印刷企业,如各类印刷材料的用户,应提出产品设计和应用要求,将环保理念融入产品设计过程,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印刷行业进一步绿色升级。只有实现印刷及整个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管控,才能从根本上促进VOCs治理的发展
技术水平
促进印刷厂、油墨厂、制版厂、印刷设备厂的合作,VOCs管理企业和其他各方共同推动低VOCs原辅材料源头替代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同时,要充分考虑企业的产品结构、订单比例、颜色比例等因素,逐步推进批量货源替代。对于配套的VOCs末端处理技术,应考虑全部采用水性油墨或溶剂油墨和水性油墨混合线印刷。无组织废气治理应遵循“封闭(管道)、封闭(设备)、再封闭(空间)、不封闭再收集”的原则,加强印刷企业、VOCs处理企业与环保、通风等科研人员的合作,共同探索高效适用的废气收集技术和设施
管理层
从管理层,建立无组织控制要求、作业点和记录要求;落实责任人,监督责任人和奖惩制度;设立专门的环保部门,配备专职环保人员;面对技术改造升级和环保政策的实施,注重账户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数据和物质支持;定期组织培训,学习新颁布的政策和标准;积极扩大对信息的访问。重点企业可聘请长期环保顾问。协会要继续发挥桥梁和平台作用,确保政企沟通畅通,促进行业先进经验的推广和应用